崂山茶晓阳春:道茶茶道之崂山

          茶道本来是没有地域性的,但各地因为人文地理不同、茶种差异,便在这大同的茶道之下,又各有千秋和特色。千百年下来,道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,即为道茶。崂山道茶是崂山作为道家名山,自古来崂山修行的道人以茶养神、以茶修行且又以道论茶形成了道家茶文化。它承脉的是茶道和道茶两条历史脉络,而这两条脉络是并行不悖融汇于一体的。

 

最早的崂山道茶当推安期公烹享于秦始皇的崂山茶。据传安期公长寿千余年,与其常年在修行中以自制的崂山茶为辅饮密不可分,那时的崂山仙家方士们也都在修行中常饮此茶。后道教大盛,五代后唐刘若拙将崂山道教正式引上中国道教之主流。因为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味的服食外丹不但不能达到长生的目的,反而对身体有害。内丹学说随后逐渐兴起,代表人物正式刘若拙。其所传之道注重精神内修,主张性命双修,强调以先天元气为药物,元神真意为内炼主宰,不再单纯依赖外丹。此期修行更不可一日无茶,可以说,崂山道家自修行始便与饮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

早期崂山道人饮的当是以玉竹和石竹为主的崂山茶,后来南宋二妃将南茶带到崂山,二妃在太平宫修行,常与太清宫道人来往,他们互相教义,将宫廷御乐与崂山道乐相结合、宫廷茶道与崂山茶道相结合,既丰富了崂山道乐,也丰富了崂山道茶,最终形成了崂山茶道。在这些交往中,二妃将自己所饮南茶馈送给了太清宫道人,道人们饮后欲罢不能,太清宫一带有小江南之称,便也从二妃出得到茶种在宫附近种植,此后一段时期,崂山道人饮南茶便渐成风气。

 

明代蓝田的组诗《太清宫次邱长春韵》第二首曰:云护茅庵枕海崖,风鸣幽涧泛奇花。危桥险径幽人到,丹秋茶瓯羽士家。”这首诗说的正是当时道人修行的两大件:炼丹的丘炉和烹茶的茶瓯。这两件器物对当时的崂山道家而言已是必备之物了。

 

可惜的是,随着近代崂山道教的式微,崂山里的茶树也凋零无几、流于野生,崂山道茶逐渐陷于断代和空白。自二十世纪90年代茶树在崂山推广种植,崂山绿茶逐渐取代南茶成为青岛以及周边地区饮茶人的最爱。喝茶经过“温饱”阶段量的需求被满足后,越来越多的饮茶人开始追求更高档次、更佳口味的茶和品茗方式。他们不但在茶的品质上进行细分品评,而且在茶具使用、饮茶环境、泡茶技艺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。当此之时,崂山茶道应运而生了。